阅读历史 |

第162章 抗旱和人情(2 / 3)

加入书签

在夏天的时候,如果需要浇地或者给菜地浇水,通常最好是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因为这两个时间段的气温较低,可以减少对植物根部的刺激,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

中午时分,由于温度过高,直接浇水可能会导致根部因温度骤降而受到刺激,阻碍植物对水分的正常吸收。

略微想了想,虽然没有怎么干过农活,但王孟德还是想明白了里边的原因。

于是,他也加入了担水的大军之中。

一直干到太阳开始出来了,众人才在队长和会计的招呼下,三三两两的一起往村子里走去。

因为基本上都是一个姓的,大家都是一个宗族的人,所以,和王孟德也都算是沾亲带故。

十几个曾经小时候一起玩过的同龄人,便凑在了一起。

他们问着城里的生活,然后都一脸的羡慕和向往。

现在,到城里吃上商品粮,可是农村人最大的愿望了。

等他们在大食堂吃了饭以后,到了家里,洗了把脸,王孟德从挎包里掏出东西。

当看到熊猫香烟的时候,王京徽脸上露出了笑容,这烟,上次孙子拿过来的,还剩一大半呢。

“孟德,我这还有一大半,再加上我抽烟叶习惯了,这些你拿回去送人吧。”

王京徽把别在裤腰带上的烟袋杆拿了下来,然后用一头的铜锅从小布袋里,挖出一锅烟叶。

然后小心的压实,又从布袋里掏出一盒火柴,点燃后,吧唧吧唧的抽了起来。

“没事,爷爷,家里还有好几条呢,这些您留着抽。”王孟德又陆续的掏出一些营养品,特别是江米条,让王孟启眼睛都瞪圆了。

接着,他小心翼翼的从挎包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几个大肉包子的时候,就连大娘周玲玲,都忍不住咽了好几口口水。

接着眉开眼笑的说道:“哎呀,孟德,以后省着点钱,别乱买东西了。”

王孟德笑笑没有说话,而是把大肉包子,递到了她的手里。

一家人,除了堂哥去了沙河肉联厂以外,剩下的人,一起迅速的把几个肉包子分了吃了。

吃完一个多肉包子,王孟启意犹未尽的舔了舔嘴唇,心中想到:这要是天天有肉包子吃,那就太幸福了。

吃完包子,大爷和大娘几个人仔细的洗了洗嘴,然后往生产队走去,他们要去挣工分。

至于堂弟,则背着粪箕子,拿着一个幸存下来的破旧镰刀,汇合几个小伙伴,准备去河沟边割猪草。

家里已经不让养猪了,生产队里还是养着不少,一粪箕子猪草,也是能兑换一些工分的。

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到时候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等家里就剩爷爷奶奶和自己后,王孟德才挨着他们坐好,小声的说着话。

“爷爷,我看地头的小河里,水都不多了,这要是还不下雨,今年秋季的收成,可就指望不上了。”

王孟德看着爷爷清瘦的身形,有些担心的说道。

就算他经常回来,每次都带着一些好东西和营养品,但也架不住这半年多来,平日里顿顿吃的差。

其实王京徽和王田氏还算是好的,有一些老人,就算是度过了去年的冬季,身体却是亏空的厉害。

吧嗒了一口烟袋,王京徽脸上也出现了忧愁的神色。

今年这天气,太反常了。

又让他回想起了少年时,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那时候,他就是在徽省待不下去了,才背井离乡,一路逃荒,来到了田各庄。

要不是遇到了王田氏,现在的他,说不定早就成了路边的一堆枯骨了。

“哎,老天爷,这么长时间不下雨,以后可怎么办。”

王田氏在一旁说了一句。

“愁什么愁,咱们不是还有公社和大队么,他们不会不管我们的。”

王京徽把烟袋锅朝着板凳腿上磕了几下,又清理了一下,把它重新别在裤腰带上,然后说道。

“再说了,我听公社上有人说过,如果河里的水干了,去年刚修好的十三陵水库,会开闸放水的。”

十三陵水库,是在58年夏天的时候建好的。

王孟德在一旁没有说话,他的消息可比一般的公社领导灵通多了,据他所知,十三陵水库里的水,已经快要见底了。

想要开闸放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聊了一会儿天,眼看着太阳升的越来越高,气温也越来越热,王孟德便准备回城了。

王田氏有些舍不得他,一直把他送到了村外,才站在树荫下,冲着他的背影直挥着。

路上,看着两边田地里,大片大片都是光秃秃的,本该发芽的种子,也都因为干旱而没见踪影,少部分带一点绿色,也都是蔫了吧唧的样子。

只有少部分在昨晚上或者早上浇灌了一些水的地方,种苗才挺拔了不少。

对于这种场景,王孟德也无能为力。

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国好几个省市的问题。

等到了家中。

已经快中午了。

他发现,丈母娘周小燕,和小舅子何胜文也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