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二章 此子,必须拜我儒道!(1 / 2)

加入书签

伍兆云第一时间并不是冲上去寻找作诗少年。  而是静静的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他缓缓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着刚刚诗存白虹的那一幕。  里面吟诗少年的声音响彻在伍兆云耳边。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诗的意境深远意境远远超出了伍兆云所能达到的范畴。  上片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接着写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轻薄的纱衣,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胜似丰艳的荷花,犹如一幅美人油画,将仕女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三句设喻。  用意用语均似“花间”派。“粉融”,意谓脂粉与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状,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  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高!!  伍兆云实在不知用呵词来表达此诗的意境。  他焉能听不出来这少年正是刚才斜桥上那位?!  大雍王朝迄今为止,已五百多年的国祚。  却从没出过一位像样的诗人。  诗词荒漠已经不足以形容如今大雍的羞处。  虽说前朝也是以武立国,与大雍国情几乎不差太多,可不管怎么样,还有一位王迁之能用来当遮羞布。  可大雍呢?  诗坛几乎是一片死水。  伍兆云虽平日里总说自己诗才绝艳,但他心中也清楚,他写的那些诗,被人当做茶饭闲谈还好,真若拿出来与前人对比,确实上不了台面。  可刚刚,他亲眼看到,一首足有三尺粗细的文气白虹冲天而起!!  这是什么概念?  儒道一脉,以文气养浩然正气!  如此文气,若里面那少年真是儒家一脉,走的是儒道正法,单凭此诗,他便能连跨两品!  儒道门徒境界共有九品。  寻常读书人若无才思敏捷,悟性绝佳,纵使读一辈子书也连品都入不了!  而且,凭借此诗,那少年更是可以名垂千古青史留名!  儒家一脉最看中什么?  最看中的便是名声!  如此才气的少年,却是只会练武的的莽夫?  念头升起,伍兆云心中凭空出现一道急切,当下也不再管别的,伸手就要推开包厢门。  他就一个想法,那就是这位少年,绝不能让他堕落在武道上!  要走,还是要走正道!  正思考间,伍兆云脸色一正,整理了一下儒袍,正要推门而入,却听见包厢中传来那少年的声音,听的伍兆云眼皮一跳,差点儿没忍住暴走。  “不知此诗,能否换得姐姐那……银钱?”  声音中还带着一丝扭捏。  银钱???  听到此话,伍兆云眼神中闪过一丝愕然,紧接着就是一股子火气从脚底板直充天灵盖。  什么话?!  什么话??  如此好诗,这小子竟然拿来卖钱?!  伍兆云气的双眼圆睁,眼神中都带着怒意。  暴殄天物!!暴殄天物!!  此时想陆远之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忐忑的。  要知道,虽说这首诗在前世不知道惊艳了史书上多少人。  但拿到大雍来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谁也不知道啊。  “姐姐?”  一首诗念完,他脑中醉意也消散了一半,到了钱的问题上,多多少少还是挺重视的。  陆远之小心的看向站在一旁的云诱。  此时的云诱正呆呆的,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如同雕塑。  那绝美的脸上更是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震惊,平日里那两眼中勾人的媚丝如今全然消失不见,通通换成了茫然,震惊,不知所措。  嘴中更是喃喃自语:“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整个人沉浸在诗中的意境之中无法自拔。  陆远之只是一瞧就知道稳了。  这女的绝对被俺的诗才征服了!  啧啧,果然,不管是哪个世界,能青史留名的诗词绝对有它的道理!!  陆远之的嘴角微微翘起,手中折扇轻轻摇晃,脸上更是很合时宜的闪过一丝倨傲。  这诗好吧?  现在它是我写的了!  晏宰相,盗用你的浣溪沙……  俺确实也心怀愧疚,但你放心,等哪天见你了亲自给你赔礼道歉。  云诱现在整個人的思想已经处于云端。  恍惚间,她好像看到一位绝世美人,盈盈独立,  “姐姐?”  刹那间,幻想消散,云诱回过神来,眼神怔怔的看着眼前的男子。  这诗,好像是写给我的??  心中浮现起前所未有的受宠若惊。  第一时间,她想的并不是凭借此诗自己能名扬天下,而是浮现出无与伦比的震撼与感动。  自己何德何能?居然能成为此诗中的人物?  心中浮现出就连那充满媚色的声音都有一丝微微的颤抖:  “小……官人,此诗真是赠与奴家的?”  云诱对诗词是有涉及的,若不然也不会不知天高地厚的对青鸟阁设下那般规矩。  哪怕不会做诗,赏析起诗词来却没有半分不畅。  这首诗的惊艳程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