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芜菁芦菔菘(1 / 3)
吴起新政的事,身为秦王和秦王继承人,秦王柱和嬴小政自然都研究过。 但朱襄这一声讥笑,即便他们身处秦王的立场,也不免感受到吴起的悲凉。 战国许多名臣良将不能简单算作诸子百家哪一家。这划分是后人划分,大部分贵族都是什么都学。吴起在打仗的时候是兵家,改革的时候更倾向于法家。他不仅是一个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位心思缜密,为了利益理性远远大于感性的“谋士”。 当年鲁国被齐国攻打,吴起为了被鲁王任用,杀了齐国出身的发妻来展现自己的决心。 这一点不符合后世价值观,但在此时是美谈,奠定了吴起好名声的基础。 吴起还有一个美谈,就是为兵卒吸脓血。但这背后又有一个故事,被吴起吸脓血的兵卒的母亲恸哭,那兵卒的父亲也是被吴起这样感化而死在战场。 他每一处感人的或者吓人的举措背后都有深沉的利益谋算。 在吴起死前,为了楚国改革能成功,他将自己也算了进去。 楚国不同于秦国,商鞅跑不掉,吴起想逃是能逃的。 但为了自己这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楚国新政,吴起甘愿赴死,拉七十多家贵族满门陪葬。 若吴起在秦国,秦王恐怕都会感动得舍不得把吴起的尸体车裂了。 楚国前行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封君太多,楚王被架空。现在楚国旧封君势力几乎被吴起一人拉着全部陪葬,楚王想用什么新政就用什么新政,从此政令畅通无阻。 朱襄那个时空的《吕氏春秋》感叹,“吴起之智可谓捷矣”。 吴起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为新政、为楚王、为楚国扫清了一切障碍,楚肃王也确实看懂了他的举措杀得楚国血流成河。 然后,楚肃王把新政废了。 别说九泉之下的吴起,后世谁看到这一段历史记载不挠头。 朱襄道:“废除新政后,到了楚怀王时,楚国又沦落到楚声王时那种境地,封君势力空前强大,王权旁落。” 不到百年,楚国又进入了下一个循环,一个本来可以不进入的循环。 提到楚怀王,秦王柱和嬴小政停止往嘴里塞糖炒栗子,露出了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楚怀王,秦王柱的君父和嬴小政的曾大父的臭名声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屈原看出了楚国的问题,想再次推行新政。‘屈’不仅是楚国三大贵族之一,原本还是楚国宗室,所以他没有用吴起那样激进的方针,只是想缩减封君的权力,让楚王的政令能直达楚国每一处地方,重用外来人才。” 朱襄说起屈原,心中不由有些遗憾。他很遗憾没见到这位给全国提供了一天假期的先贤。 给全国提供了放假理由的先贤都是好先贤。 “楚国被昭、屈、景三大贵族世家把持,不仅排斥外来人才,也排挤朝堂上的有才之士,只推举平庸之人给楚王,以免王权强盛 再造吴起之‘害’。屈原希望改变这个局面。”朱襄叹息,“最终楚怀王撑不住封君的压力,背叛了屈原。” 楚怀王和他的儿子楚顷襄王放逐屈原,真的是又蠢又怂。特别是楚顷襄王,明知道楚国衰弱,急需亡羊补牢,也不敢任用屈原进行改革。 “外来客卿改革失败,本国大贵族改革也失败。还有谁敢相信楚王,拯救楚国?春申君虽然很有才华,但他同样太过看重权势,非常重视自己的性命。所以他不但不会改革,还会迎合楚国大贵族。”朱襄道,“因此刚才他脸色很难看,认为我在骂他。” 嬴小政舔着手指道:“舅父不是在骂他吗?” 朱襄道:“我没骂他,只是实话实说。” 嬴小政道:“实话实说不就是骂他?” 秦王柱捂着嘴打了个糖炒栗子味的嗝:“他看到了楚国的困境但不敢与楚国大封君为敌,还成为了与楚国三姓封君一样排挤人才的小人。这样的人,居然有脸说想迎你入楚?” 嬴小政鼓着腮帮子冷哼:“这样的人,舅父为何还要与他多嘴?” 朱襄道:“好歹是个人才,假如我多说了那么几句,他就醒悟楚国不好,愿意来秦国了呢?” 嬴小政和秦王柱祖孙俩同时给了朱襄一个“你继续吹”的眼神。 朱襄揉了揉鼻子:“我就是随口说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爱闲聊。何况逗逗他,看他表情挺好玩。” 嬴小政和秦王柱祖孙俩同时摇头叹气。 朱襄不敢对秦王怎么样,但可以给他的外甥脑袋上一个爆栗。 “楚国的事很有教育性,政儿你以楚国吴起改革到屈原改革这段时间为题材,交十篇见解给我,每篇见解不得少于一千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