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等小鬼子们选好坟场(2 / 3)
维打击,肯定不会迷信所谓的坚城,只可惜,李师道没有看到的场景被太上皇李诵看到了。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太上皇李诵对郭戎的信任和爱护也不是无缘无故。 李诵原因信任和爱护郭戎的原因说到底只有一个,他认为郭戎可为他和他的帝国带来无穷无尽的胜利。 从龟兹出发历经磨难来到长安,李诵看到了郭戎心中对于大唐的忠诚,使得李诵愿意在关键时刻把命交郭戎; 长安的劝谏,兴庆宫的搏命逆转,李诵看到了郭戎的眼界、干练、战斗的素养、统帅的潜力,使得李诵愿意花费精力、花费金钱,培养郭戎,让长缨军生根发芽; 陇西—泾原一战让李诵看到了长缨军的惊人战力,陇南-武州一战让李诵明白了什么叫做代差,明白了此时此刻的郭戎对大唐的意义,已经不亚于确定了唐军编制和作战模式,奠定了唐军无敌基础的卫国公李靖。 如果说陇西、陇南之前,对于郭戎,李诵多多少少还有一点私人感情的因素,那么武州之战后,不需要个人感情,仅仅从对大唐的意义,李诵对郭戎的信任可谓坚如磐石。 郭戎其实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武州之战没有被宣扬开来,原因很简单。 亲眼看到万炮齐发场景之后,李诵亲自下令将所有与武州之战相关的战报、信函、命令、记录封存在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中。 除却勤政楼之外有关武州之战的所有记录,被销毁,就连郭戎和长缨军这一战的封赏都被搁置下来。 长缨军的士卒是知道这一战的场面,但是长缨军有严格的军纪,没有长缨军的军士会冒着违反军规的风险拿着东西去吹牛。 以至于,朝堂之上、江湖之远,除却终于太上皇的宰府之外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武州之战的细节。 到现在为止,朝堂上关于武州之战的记录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元和元年夏,戎引军攻萧关,克之,伐武州,一战而下。 就算李师道不知道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就算李师道自以为青州防线稳如泰山,但是一个事实是无从辩驳的: 依靠坚固的防御体系,三万战斗力并不强的胶东军最多最多也不过自保而已,根本不可能为李师道拿下足够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明明可以凭借兄长的荫蔽,安安稳稳的在胶东当土皇帝,却费尽心机参加反贼联盟; 明明可以凭借富庶的齐国故地富甲天下,却花费心血,耗费大量的钱粮打造防御体系; 明明可以凭借平卢遗泽下来的胶东水师噼波斩浪,扬帆远航,却吃力不讨好的将倭兵从倭国运送到辽东: 做了这么多,却都是为他人嫁衣,他图什么! 郭戎不相信李师道是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也不相信李师道是那种头顶一块布,我最我最富的大善人! 所以,郭戎坚信一点,李师道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有目的的! 抽丝剥茧之下,渐渐的郭戎真的发现了李师道的问题所在。 李师道为什么要在青州打造防线,原因只有一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虽然李师道已经尽可能的低调,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反贼的本质,但是他早就做好了被发现了准备。 所以他打造了青州防线,自以为哪怕被发现了逆反的真相,也可以凭借青州一线抵御比如自己率领的东征军的征伐。 也就是说,青州防线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争取他真正的后手! 而李师道现在唯一能拿到的后手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大唐亮出了牙齿之后,有了亡国灭种危机的东瀛。 虽然郭戎不知道李师道有什么把握可以控制那些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的东瀛倭寇,但是郭戎敢断定李师道的后手和依仗就是倭兵! 侦察兵们之所以没发现他们的踪迹,要么那些来自岛国的小矬子们也许还在船上,要么就隐藏在了什么侦察兵们没有发现的地方。 前者对郭戎来说最好不过,正面强攻青州或许还需要准备,从背后偷袭就毫无压力了。 如果是后者,那郭戎只能对李师道说一句很不好意思,因为穿越之前的郭戎就来自这片土地。 就来自那一座见证了华夏第一支现代化海军产生,又见证了这支海军覆灭,背负了百年国耻的海边小城。 关于胶东这片土地,郭戎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这个大唐都不可能有比郭戎更了解这片土地的人。 侦察兵们现有的几个港口都没有发现小矬子们的踪迹,但是胶东半岛的天然良港可不止一处。 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蜊江港、朱口港、张家埠港、乳山港…… 这一个个都是只要开发就足以容纳万吨级邮轮的天然良港,只不过是没有被开发利用而已。 至于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原因很简单,人太少了! 胶东这地方自古以来就属于地广人稀的地方,哪怕到了后世人口爆炸增长到了十几亿的年代,胶东也算不上密集。 至于在这个大唐的总人口不到六千万的年代,一个地广人稀根本就不足以形容胶东的荒凉。 青州、来州、登州、密州加起来也不到十万户,如果去掉人口最密集的青州,剩下三州加起来连五万户都不到。 而这,正是郭戎选择在此地按兵不动的原因,他在等待自己的侦察兵们探索这些有可能成为小矬子们坟场的地方。 在初夏的夜空下,带着自己的两个亲随以及巡兵完成了对大营的巡视之后,郭戎屏退了巡兵,扔下了两个亲随径直走到了营门之外。 站在空旷的山谷中,遥望着满天的星斗,在后世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