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7章 阻击与诱敌(2 / 3)

加入书签

当然,工兵们主要的任务是将连接浮桥两侧最重要的铁链完成固定即可,然后由战兵守护,至于其他的部分,可以自由发挥。 只不过,为了确保工兵营这些擅长舟桥、营造的宝贝嘎达不会受损,芦孝兵派出了整整一个战兵营,上千人的战兵全副武装在方圆三里之内不停的巡逻警戒,而且每隔一个时辰完成一个轮换。 在发现了长缨军出营搭设浮桥之后,服部正左卫门欣喜若狂,唯独让他不太开心的就是在搭设浮桥附近进行警戒的数百名甲胃、兵刃齐全的重步兵。 以斥候们携带的装备,忍刀、吹失、弓箭,根本就无法对这些全副武装,防御力堪比罐头的长缨军战兵们造成半点损伤。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停止了袭扰,不能直接进攻修建浮桥的工兵,于是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浮桥本身,利用水蜘蛛一类的特殊装备,从母猪河上游顺流而下。 在负责警戒的侦察兵和战兵的放水之下,携带隐藏的火种以及其他装备的斥候成功的抵达浮桥,然后将本就不太结实的浮桥点燃。 浮桥被焚毁之后,依托已经被固定好的铁链,工兵营则再次用木板完成搭建,然后倭人的斥候再次冒着巨大的危险毁桥。 于是,当夜从黄昏到日出,浮桥三次被铺设完毕,又三次被倭人斥候焚毁,岛国斥候们在母猪河上下游和轮流值守的战兵营、工兵营忙的是不亦乐乎。 随着太阳升起,轮流忙碌的工兵营全体出动,开始第四次铺设浮桥。 当太阳彻底挂上天空,看着再一次出现在了母猪河之上看起来就很坚固的浮桥,一夜没睡,双眼都泛着红光的服部正左卫门产生了一种浓浓的无力感。 只不过,对于服部来说,并非一切都是坏消息。 当母猪河上的桥梁第四次被架设完毕的时候,汇集到泽头至文登一线的倭人斥候已经超过了八百名,除却少数保护源康、板上田君麻吕的精英斥候之外,随远征军而来的倭人斥候尽数聚集于此。 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再次焚毁有重兵防护的浮桥陷入已经不再可能,但是等大军渡河之后,聚集在路途上的岛国斥候根据首领服部的命令,开始了对于芦孝兵所部开始疯狂的袭击。 因为夜间对于倭人的戏耍,再加上昨天倭人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采取了拖延战术影响行军速度,芦孝兵最初稍稍轻敌,只是按照昨日的常规准备。 结果这稍稍的大意,就让长缨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如果说前一日,倭人更多隐藏在暗处,以陷阱和袭扰为主,那么今天倭人就真的已经进入了疯狂的状态,开始不计伤亡,不计损失开始袭击。 一刻钟不到,就有至少三十人惨死在倭人斥候无孔不入的袭击之下,另外拖后的后勤营三辆马车被焚毁。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吃了亏之后芦孝兵也收起了轻视,针锋相对的重新调整了部署和策略。 采取重步兵附甲开路,轻步兵、骑兵两翼守护的攻击前进。 有了这一道由铁甲和游骑组成的防护圈之后,倭人斥候偷袭的机会和空间被急剧压缩,所带来的是伤亡和损失的数量同时大幅度降低。 只不过,代价是行军的速度再次大幅度下降。 芦孝兵的变阵倭人斥候的首领服部看在眼中。 唐军的速度确实下降了,但是眼睛盯着长缨军,心理挂着尹贺守的服部正左卫门却认为唐军的速度依旧太快了! 离开泽头之后,唐军距离文登已经不足六十里,而且已经没有河流及山川的阻挡,而板上田君麻吕和岛国亲王源盛口中尹贺守的前提是将长缨军挡在文登县之外五天。 说来尹贺和甲贺之所以会萌生出忍、斥候一道,为各方豪强雇佣,为各方势力卖命,甚至不惜自相残杀,同室操戈,完全是为了生活所迫。 服部自己虽然也是武士,但也只是不受重视,没什么地位的低级武士,而贫瘠的尹贺、甲贺、纪尹也很难诞生出什么在岛国有名望的人物,以岛国的资源和土地,没有价值的人就只能选择等死。 这一次,自己从岛国带到大唐来的上千人都是尹贺、甲贺真正的精英,自己所求的也是为尹贺和甲贺开辟一条活路。 在服部的心中,只要完成了任务,再大的损失都是值得的,如果失败了,那么一切都将没有任何价值。 心一横,一道命令从服部正左卫门口中被传达出去,紧接着,几十名斥候无声无息的潜伏到了在官道附近被提前挖出来的短地道之中。 透过预留的气孔和地面的震动情况,潜伏在短地道之中的倭人斥候判断情况,放过前方重盔重甲的开路的重步兵,等到携带了大量辎重的后勤营、器械营、工兵营抵达的时候,这些潜伏在地道中的斥候突然暴起,挥舞着太刀、肋差、苦无对着工兵、辎重兵等辅兵勐下杀手! 本就身着轻甲或布衣,而且没有任何防备的辅兵伤亡惨重。 虽然这些身穿布衣的袭击者迅速被跟进的战兵剁成了肉酱,但是在他们的疯狂的自杀式袭击之下,依旧有大量的辅兵惨死。 更为不妙的是,此时芦孝兵手中这支混编的大军超过六成只是临时被补充入内的并不是战兵而是来自观阳县的普通百姓。 之前在严密的保护之中,他们还感受不到太大的危机,然而当杀戮出现在身边,鲜血飞溅到脸色,恐慌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开始散播。 说实话,提前挖地道,通过地道进行自杀式袭击,这一套招真的出乎了芦孝兵的意料之外,只不过也仅仅是出乎意料而已。 这种自杀式袭击是不长久的,芦孝兵也不是没有办法对待这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