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孤家寡人(1 / 2)
“胡惟庸大宇宙……这洪武帝好大的手笔。”
广政殿中,赵匡胤与赵普早已尽释前嫌,故而对晋宣帝如何如何并不是很关心。
但作为大宋天子,赵匡胤看到的是一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独断君王。
宇宙不是什么新词儿,虽然后世冠以“大”,但借着以汉字为纽带,还是模模糊糊理解了其中之意。
一个铁腕皇帝雷厉风行办的大案,一个新生帝国迅速崛起的过程,其中骄横的勋贵与蠢蠢欲动的外患盘根错节,最终又被这个帝王毫不留情的一一剪除。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胡惟庸三字反倒是成了最好的利器。
也就是在这一刻赵匡胤才清楚感受到这大明王朝当中的凛凛之威意,令人遍体生寒。
赵普也想到了这些,于是摇摇头道:
“只盼着,这大明洪武帝并不是邀旧兄弟满堂观光幕的。”
想想若是邀兄弟同观,然后再眼睁睁看着光幕缓缓讲述洪武帝推罪勋贵依次惩治,若是这般的话……
赵普不自觉的把目光在空炅法师和官家的身上游移了一阵,最后还是垂下脑袋心底隐隐泛起一点不可言说的遗憾来。
不过无论是对赵匡胤还是赵普来说,光幕上展示的世界之景都算得上司空见惯。
但这些对赵德昭来说,即便是此前已经看过,但听得后世相当随意的聊起华夏周边之诸国,也还是禁不住生出神往之意。
果真如阿爹所说,大宋可为之事,何其多矣。
【说李善长之死是司马懿全责,这个同行认知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基因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略微翻一下老朱的家谱,就能比较清楚的看出来。
洪武帝爸朱世珍,逝世于六十三岁,而李善长死的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六十二岁。
而且再略微往下翻一下也能发现,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当中,寿过七十的唯有三个,其中代王72,岷王71,宁王70,从这一点上看老朱家确实可能没什么长寿基因。
再从年龄上来说,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了十四岁,因此早期的朱元璋多半是并没有此类担忧,甚至多半是想要如李二凤与房玄龄一般,为老臣送终而留下一段佳话。
但随着时间愈往后推,他朱元璋眼看一步步接近了父亲死亡的年龄,但本应该躺在棺材里缔造君臣佳话的李善长,反倒是活蹦乱跳一副还扛得住的架势。
于是李善长在朱元璋眼中就愈来愈不像“李萧何”“李玄龄”,反倒是愈发像“司马善长”了。
另外,在李善长“改姓”司马之前,朱元璋实际上待这个老臣也算是仁至义尽,洪武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当中,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相当亲密,这是一个多方能够佐证的事实。
而从李存义身上来说,李善长也相当难以撇清关系,但朱元璋对胡惟庸案当中其他人是痛下杀手,比如涂节这样认罪态度良好的御史都落了个身首分离的结局。
而作为胡惟庸的亲密战友,李氏兄弟别说罪责,连一两句重话都没有。
但与此相对的是,李善长虽是离了相位,但却人老心不老,既不愿学萧何一般自翦羽翼,也不似房玄龄一般鞠躬尽瘁,更没学李靖闭门谢客安心搞创作,反倒是将淮西集团的首领地位经营的愈发稳固。
李善长最终翻车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七十七岁这年,没有半点行将就木样子的李善长跑去找汤和借了三百卫卒,打算用来打下手修善庭院,汤和在应允之后,又偷偷禀告了朱元璋。
开明勋贵当中,汤和的文治武功都不是最出色的,但绝对是最特殊的一个,作为发小兼兄弟兼创业导师以及后补的国公,这位可以说是老朱的铁杆心腹,老李的这个举动多少有点不拿自己当大明国外人的意思。
而如果再回头打量“和密以闻”,这四字便又相当的意味深长,若非汤和告密,这件事老朱究竟会不会知道,其中隐含的可能性相当耐人寻味。
随后就是又过了一个月,大明京师开始将有罪的发配戍边,李善长为自己亲戚丁斌求情希望能免罪,最终惹得朱元璋大怒,将其治罪,结果丁斌就供出来李存义是胡惟庸亲密战友,最终牵连到了李善长,因而身死。
李善长作为胡惟庸的引路人兼淮西集团首脑,两人所谓的“密谋”肯定是有的,但多半跟谋反并没什么关系,但的“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操纵朝局”等内容是少不了的,这些对老朱来说实际上已经等同于谋反,差别不大。
另外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年龄,对朱元璋来说他即使有自信活的过父亲也多不了几岁,洪武朝终归已经走入了暮年,已经需要考虑后事了。
而李善长77岁依旧活蹦乱跳,朱元璋不敢赌李善长活不到87或者97,心态变化之下最终痛下杀手。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李善长全家七十七口尽被诛杀的说法于明实录无考,而且七十七这个数字也很像是编造的,这个消息更像是晚明段子手讽刺朱元璋捏造出来的,最终被清修明史给抄了。
而段子手们创作加工的来源应当是李善长弟弟李存义被因罪满门抄斩,这个刑罚实际上并不涉及兄弟旁支。
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