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2章 大自然的威力(2 / 6)

加入书签

人就越多,最后结算的奖励也就越丰富。 双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在交换了电话号码后,他得知高哈蒂县长名叫基兰,等对方换乘专车离开,他便准备独自驱车去考察高哈蒂的实际状况。 在出发前,他摇下车窗,将身子探出来看了一眼车顶,想检查是否有螺丝或零件被之前那只花豹损坏。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行李架没有任何损伤,反倒是在拐角处,多了一道黑影。 顾几凑近一看,原来是花豹幼崽。 印度花豹每年4~5月份产仔,幼兽跟随母兽在一起直到下次发情期才会脱离,独立生活。 原来刚才那只花豹来骚扰顾几,是为了求助,让他帮忙救救幼崽。 只可惜。 顾几伸手触摸了它的胸口,已经完全没有心跳。 早就,死了。 这就是天灾的恐怖。 自然面前,众生平等; 无论是你是拥有智慧的人类,还是肉体强悍的猫科动物,在暴雨面前,在大自然的愤怒下,都是脆弱不堪的。 危机不会给你时间怜悯。 顾几吸了口气,将死掉的花豹幼崽交给了附近的工作人员,然后便驱车赶往布拉马普特拉河岸边。 它是亚洲主要的大河之一,发源于夏国蕃州境内,上游名叫雅鲁藏布江,在印度阿萨姆邦境内与其他两河合流后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孟加拉国后称为贾木纳河,最终于瓜伦多卡德与恒河汇合,形成巨大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全长为2900公里。 印度往后的河段流域,也正是顾几预测的未来洪灾方向。 从数据上看,印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共建有3800公里的堤防,有44个城市建有防洪工程,并对河道进行了整治,建有治导工程。 可根据历史灾难事故来看,显然这些防洪基建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是因为天灾原因,季风持续带来强降水,另一方面,或在人为,就是灌既和供水!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尤其是河谷和平原地区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地区之一,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的人口均超过一亿,流域内两亿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农业灌既需水量很大,可河流的径流年内分配不均,60%—7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 为了保证用水需求,大坝就必须蓄水,以备非汛期或旱期使用。 而印度积蓄的大坝往往都非常夸张,动辄几十上百米,最大的一个甚至有上百米,库容蓄水近百亿立方米,这些蓄满了水的大坝,一旦在暴雨强降水期间得不到及时排泄,而引发连续溃堤的话…… 后果难以想象。 要知道,塘州西湖的水容量是1448万立方米,成百上千亿立方的蓄水,相当于数百个西湖同时砸下来,威力甚至要比核弹还要恐怖! 这不仅让他想起了夏国历史上最惨烈的75·8水灾,事故造成2.6万人不幸遇难。 顾几算是明白了。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人为袭击…… 公卫有查士丁尼瘟疫,死亡1亿人;人为袭击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约9000万人死亡;天灾有里斯本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约六万至十万人;事故有切尔诺贝利,导致了前后有9.3万人死亡。 四大危机领域,没有一个是善茬儿! 来到高哈蒂城镇边缘。 这并非是顾几不想继续向前,而是他已经无法再向前走了,城镇积水已经没到了越野车前风挡一半的位置,如果强行到岸边,恐怕就要轮到他自救了。 于是顾几将车辆退回去,靠在了一处相对安全的位置,摇下车窗,背上背包,套上救生衣。 这并非他水性不好。 事实上,自从获得了海上近身战术行动训练技能,他的游泳技巧甚至不亚于一些省队运动员,其中防溺毙方面更是大幅度超越后者。 毕竟特种训练要考虑的就是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适用性。 可俗话说得好:“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万一下一秒大坝突然溃堤发生洪水,他就算是浪里白条附身,也不可能比普通人强到哪去,而一件救生衣就不同了,良好的漂浮性能保证他即使撞击昏迷,也能漂浮在水面上,这会带来本质上的生存区别。 而携带背包也是一个意思。 万一车辆发生意外,他至少还有一包重要物资。 四年特警出身的顾几,脑子里始终遵循着警务战术中的“危险加一”原则,把面临的危险和处置的难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加以考虑,永远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戒备。 游到城镇边缘附近。 顾几感觉岸边几乎跟河流没什么区别了,因为暴雨强降水的缘故,河水与积水连成一体,湍急的流水,如同狂奔的野马群,气势汹汹地在城镇墙壁与对岸树木中横冲直撞,发出声声奔突咆孝。 以至于他不抓着墙根儿,都不能在水中稳住身形。 “哞!” 倏地,他看到一头对岸的水牛被岸边的急流卷入河中,没等来得及反应,仅仅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水流卷出了十几米外,毫无反抗之力。 “这太可怕了,人一旦被卷进去,根本没有逃生的可能……” 他甚至来不及思考其它情况,赶紧掏出电话,提醒基兰县长,通过应急广播也好,媒体也好,禁止所有民众靠近岸边,包括岸边附近的居民,全部迁移到别处,然后又将情况转述给了法缇玛。 回到车上,顾几简单梳理了下思路,将应急预桉发给了基兰。 在邦政府会议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两点: 第一,就是针对河岸边的警戒;因为高哈蒂是沿岸城市,比起迪斯布尔,它的危险性更高,受降水影响更大,岸边要严格设立警戒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