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1章 岂有此理(2 / 4)

加入书签

展拳脚。

李云海做了一项统计。

本届广交会上,他一共接到1050吨a的订单。

还有2.2万吨碳粉的订单!

a里面,其中有300吨是彩色a,每吨的价格是黑色a的两倍。

这么算起来,a的订单金额,高达1.485亿美元,合计人民币4.158亿元。

2.2万吨碳粉,算起来是1.21亿美元,合计人民币3.388亿元。

两项加在一起是2.695亿美元,合计7.546亿人民币。

这个数据,和李云海在广交会结束时计算的一模一样,没有差错。

林小凤摆得正自己的位置,她也不愿意占李云海的便宜。

一来a是李云海了巨资研制出来的,二来这些订单也是李云海拉回来的。

所以她跟李云海的分红方式,按照建厂之初确定的那样分配。

a分厂的利润,全部归李云海所有,碳粉厂的利润,两人平分。

碳粉厂的订单,林小凤只分一半,也自价值不菲。

除掉七七八八的开支、成本、运费,预估下来,李云海可以赚到5.5亿元,林小凤可以赚到1.3亿元。

这可比李云海之前预计的还要多。

林小凤说这样的分配很合理,她什么也没做,什么风险不用担,净赚1.3亿!已经十分知足了。

女人的闯劲和抗风险的能力,还是不能和男人相提并论,这也是她的局限性,虽然她在国外待过很长时间,但她看不到a的未来。

否则的话,她完全可以和李云海平分这些利润。

但对林小凤来说,投资一家工厂,赚到了这么多的钱,完全是意外惊喜,她已经很满意。

李云海扩大了a的生产线。

他觉得现有的生产线,产能不高,占地面积大,可以进行优化和调整。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李云海找到化工研究院,又交给他们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研究一套新型生产线。

同时,他还要研究和优化配方,提高碳粉的黑度,黑度当然是越高越好,平均黑度能达到1.5,就是比较好的碳粉,此外,还要提高转印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粉。

李云海要打造优质、优价的耗材。

他的要求是,耗粉量低、光泽度强、兼容性广、整体效果接近原装,价格合理,高性价比!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生产的a遥遥领先,就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国外的采购商人并不是傻子,他们会进行对比。

如果你的新型产品,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好的体验、好的销售,那他们很快就会抛弃你。

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所谓的新型a!

所以,李云海必须精益求精,不断的开拓创新,继续研究开发,才能在世界a中立于不败之地。

李云海之前请的那个研究团队,仍然留了下来,他再次投入了500万,进行新配方和生产线的优化设计。

他还邀请了机械设备制造方面的大佬加入这个团队,将整个科研团队的人数,扩张到了100人。

李云海给每个科研人员的每月补贴,提高到了300块钱。

100个人,每个月的补贴费用就高达3万元,一年就是36万。

此外,他还设立了高额的奖金制度,凡是做出科研成果来的,都有不菲的奖励。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知识的价值。

比起研究新型a来,对配方进行优化,开发新的生产线,相对来说又要容易一些。

经过一番扩建,a分厂,一共拥有生产线10条,其中黑色7条,彩色3条。

省化工研究院的研发中心,等于成了李云海的御用研发中心。里面的研发检查设备均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口设备。

此外,李云海又投资建设了一条树脂生产线。

a的总产量达到了一年6000吨,其中黑色a的年产量是4200吨。新的生产线,也就是彩粉达到年产量1800吨。

每个月达到了500吨的生产量。

碳粉的生产线也随之增加。

经过这一番扩建,5000平方米的厂房全部用尽。

李云海有先见之明,考虑到后续的发展,立马向政署申请新的工业用地。

西州市里划拨了2万平方米的土地给四海耗材厂。

李云海和省建工局合作,再次建设更多的厂房。

关于招工的事宜,李云海和林小凤商量,还是从农村招工。

农村人吃苦耐劳,老实听话,工资待遇要求不高,完全满足工厂的基本生产需要。

李云海回了一趟老家,和邵玉清合作,在乡里招200个工人。

他招人以初中以上学历为主,如果是高中学历就更好。

邵玉清自然全力配合,在全乡各村贴出告示,又在各村喇叭里喊话。

200个工人,很快就招齐。

这些人都是青年后生,初中或者高中学历。

有了工厂和老员工,再带新员工就很快捷。

这次他多招了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