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章 闷声发大财(1 / 2)

加入书签

一百七十万是个什么概念?

就这么说吧,爽子的日薪是两百零八万。

多出的钱都能搞一波网络宣发了。

制片成本低,票房可不低,几乎没享受到什么宣发上的扶持,票房都破千万了。

评分 8.7,进了top250。

而且是当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电影。

《心迷宫》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剧情悬疑片,做到了任何观众在看的时候,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但也同时做到了,大部分观众,在影片的最后,都能看明白影片到底在讲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点,对于一部商业向的电影而言很重要,许多大导演都做不到。

更让人惊讶的是,到了影片结尾的时候,之前埋下的额所有线索,几乎全都用上了。

单从这一点评价,《心迷宫》就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剧本。

插叙和倒叙的方法,也在最大程度上,把悬疑效果拉满。

另外就是不得不说的长镜头。

模拟人的视线,对于悬疑气氛有帮助。

但实际上,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长镜头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制片成本。

而且,在风格化的同时,减少了机位设置,拍摄的流程也会缩短。

所以青年导演酷爱用长镜头。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精致而态度诚恳的好故事,远远大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

等蒋博把故事讲完,老谋子回味了一下才说:“这個故事不错,结构很完整,而且拍起来难度也不高,确实比较适合你。”

对于导演来说,有剧本就等于有了一切,后续所有的部分,都属于导演的创作历程。

“您要是想拍的话,尽管拿去,不过最好还是再继续改一下,目前打磨的还是有点粗糙。”

蒋博已经放弃了,老谋子能看上,自然是件好事,也省得把这么一个剧本束之高阁。

新人掌控不住节奏,需要控制成本,所以才大量使用长镜头,但到了老谋子这里,就大可不必了。

大纲是根据原片扒出来的,所以蒋博才会说粗糙。

“你就这么放弃了,这部片子大概率应该能拿奖。”

到底是老谋子,已经拿了不少奖,能够一眼就看出来,什么样的题材,能够拿到什么样的奖项。

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偏好。

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

反正类似的称号很多,欧洲人确实喜欢认爹。

它的风格主要偏向于艺术和先锋电影。

相比之下,戛纳电影节属于后来居上了,审美品味上更加偏好于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听听这走向,就无比正确。

没有商业,就没有变现,也就没有办法做大做强。

至于柏林电影节,这里更加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

说起来应该跟历史上两德分立有关。

也有可能是因为,这里是人类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他老人家的故乡。

《血迷宫》这部片子,要是采用新人阵容的话,威尼斯电影节比较适合。

搞艺术的,一般都不太看钱多钱少。

要是采用大卡司明星阵容的话,戛纳电影节也不是不可以。

非得论个远近亲疏的话,威尼斯老谋子是最熟悉的,拿了不少奖项,《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

《菊豆》也在戛纳拿过奖,可能就只剩下柏林电影节没怎么打过交道。

“拿奖的话,还是您去吧。”

蒋博十分客气道。

对于奖项,蒋博并不是十分在意。

也不能说完全不在乎,可能就没那么在乎,没有那么大的得失心,看的很平淡。

“你不图名,不图钱的性子,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老谋子也很奇怪问道。

不怪老谋子有这个疑问,实在是蒋博明明有能力去争名夺利,但偏偏没这么做,才容易引人生疑。

“在国内太有钱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太出名就更没有必要了。”

蒋博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之后感叹道。

江总有句话,蒋博一直很赞同,“中国人有句话叫‘闷声发大财……’”

当时那个女记者就是张宝华,后来出任寰亚的副总裁,是林建越的副手。

严格意义上来说,蒋博并不是个私德很严谨的人,导演和女演员那点事儿,在圈内还属于正常,但要是传出去的话,终究不好听。

所以不出名,少在聚光灯下晃悠,就是最好的选择。

经常出风头,肯定要出问题。

从老王的一个小目标,到杭城的杰克马,最终不都栽跟头了。

就连东子不也在漂亮国闹出了那么大的事儿。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东子没那么饥渴不说,就算真要解决生理问题,也有不下十种稳妥的办法。

更何况那妹子真不咋好看……

要论起苟来,还是得是鹏城托尼马。

听说最近在老王的心头上动刀子了,儒意的背后是企鹅,要收购万达营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