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药的用法和种植(1 / 1)
黄花倒水莲是远志科远志属植物,又名观音坠、鸭仔兜、白马胎、黄花参、黄花远志等。以下是关于黄花倒水莲的详细介绍:
?? 形态特征:黄花倒水莲为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米。其根粗大,肥厚多肉,直径06-3厘米,多分枝,表皮淡黄色,味略苦。茎小枝灰绿色,平展,密被短柔毛,老枝近无毛。叶单叶互生,叶片纸质,椭圆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8-17(-20)厘米,宽4-6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钝圆,叶边全缘,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主脉上面凹陷,背面凸起,侧脉8-9对,背面突起,于边缘网结,细脉网状,明显;叶柄长06-2厘米,上面具槽,密被短柔毛。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15厘米,直立,花后延长达30厘米,常下垂,被短柔毛,具多数花;花梗基部具线状长圆形小苞片,早落;萼片5,早落,具缘毛,外面3枚小,不等大,上面1枚盔状,长6-7毫米,其余2枚卵形至椭圆形,长3毫米,里面2枚大,花瓣状,斜倒卵形,长15厘米,宽7-8毫米,先端圆形,基部渐狭;花瓣黄色,3枚,侧生花瓣长圆形,长约10毫米,2/3以上与龙骨瓣合生,先端几截形,基部向上盔状延长,内侧无毛,龙骨瓣盔状,长约12毫米,鸡冠状附属物具柄,流苏状,长约3毫米;雄蕊8,长10-11毫米,花丝2/3以下连合成鞘,花药卵形;子房近圆形,径3-4毫米,具缘毛,两侧具有狭翅,基部具环状花盘,花柱细,长8-9毫米,上部略增粗,先端略呈2浅裂的喇叭形,柱头具短柄。果实蒴果黄绿色,阔倒心形、球形或倒卵球形,直径1-14厘米,无翅,无缘毛,果皮具多数半同心圆凸起的脉纹。种子种子2,圆形,直径约4毫米,黑褐色或棕黑色,顶端突起,密被白色短柔毛,种阜盔状。
?? 分布范围:黄花倒水莲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香港、贵州和云南。
?? 生长习性:黄花倒水莲喜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忌干旱及强光,土壤以土层深厚,质地潮湿疏松、腐殖质丰富的壤土为宜。其在海拔300-1200米范围均有分布,其中海拔500-800米分布较多。黄花倒水莲生长的区域较为狭窄,多分布在山的北坡,尤喜生长在光照较好的山谷和小溪边的疏林或毛竹林缘。
?? 繁殖方式:黄花倒水莲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繁殖。
?? 栽培技术:黄花倒水莲平地田间栽培不易成活,需在山区与野生环境相似的生境中才能栽培。可在海拔850米、较湿润、郁闭度02-07的林下坡地种植。在杉阔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香樟林下均可套种。在郁闭度为04-06的杉木人工纯林下套种黄花倒水莲,其生长量、药材产量及质量均较高。有选择性地在林下套种与黄花倒水莲正联结关系的药用植物,将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功用价值:
?? 经济价值:黄花倒水莲主要限于民间应用,据初步估计每年可收购100000千克以上。
?? 观赏价值:黄花倒水莲为灌木或小乔木,总状花序柔软下垂,花较密集,鲜黄色,花期长可达6个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栽种在公园、庭院,适宜在林下种植做观赏用,也可做盆栽观赏。
?? 药用价值:黄花倒水莲以根或茎叶入药。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脾经。中医功效主要为补益气血,健脾利湿,活血调经。用于病后体虚,腰膝酸痛,跌打损伤,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子宫脱垂,白带,月经不调。黄花倒水莲在中国民间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常用药材,壮药称“棵花显”。主要功效为补气血,壮筋骨。用于治病后虚弱,产后血虚,肾虚腰痛,脾虚水肿,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 食用价值:黄花倒水莲可与鸡和猪蹄同煮,具滋补作用。黄花倒水莲叶片还可制成茶叶泡水饮用,有补益气血、健脾利湿、活血调经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黄花倒水莲与钩吻(断肠草)的花相似,容易被误认。钩吻是一种剧毒植物,误食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采摘和使用黄花倒水莲时,一定要仔细辨别,确保安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