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章 朱棣的反击(4 / 7)

加入书签

雀跃;有的则跪在地上,默默祈祷,感谢上苍的庇佑。而朱棣则独自走进营帐,坐在案前,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攻城战绝非易事,朝廷在城中必定会拼死抵抗,如何减少己方伤亡,同时又能迅速破城,是他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天城内,粮草储备、兵力分布、城防设施…… 这一切都需要详细的情报。” 朱棣喃喃自语,他叫来一名亲信,吩咐道:“派遣最得力的探子,混入城中,务必摸清城内的虚实,不得有丝毫差错。” 亲信领命而去,朱棣继续在营帐中踱步,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攻城的策略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若是强攻,我军虽士气高昂,但必然会遭受重大损失;若能里应外合……” 朱棣思索着,眼神逐渐明亮起来。他决定在等待探子回报的同时,尝试寻找城中愿意与燕宁联军合作的势力,为攻城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与绝望。皇帝听闻大军溃败,瘫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如纸。“朕的江山,难道就要毁于一旦?” 他的声音微弱而无力,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不甘。

主和派大臣们纷纷指责主战派的鲁莽与无知,朝堂上争吵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都怪你们,执意再战,如今可好,连最后的家底都赔进去了!” 一位主和派大臣愤怒地指着主战派官员大骂。

主战派官员们则垂头丧气,无言以对。他们心中明白,这场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朝廷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陛下,臣等罪该万死,请陛下恕罪……” 一位主战派将领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而在应天城中的百姓,听闻朝廷兵败,心中既担忧又充满期待。一些百姓紧闭家门,害怕战火波及;而另一些则悄悄议论着燕宁联军的到来,希望他们能带来新的希望与改变。“听说燕王朱棣是个仁义之人,或许他来了,我们的日子会好过些……” 一位老者轻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朱棣在营寨中,一边密切关注着城中的动静,一边加紧训练士兵,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攻城之战。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人心的争夺。只有赢得百姓的支持,才能真正坐稳天下。“传令下去,约束士兵,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严惩不贷!”

就在燕宁联军紧锣密鼓地筹备攻城事宜之时,朝廷的求和使者悄然来到了朱棣的营帐之外。那使者战战兢兢,在士兵的押送下进入营帐,见到朱棣后,忙不迭地跪下叩首:“燕王殿下,陛下特派微臣前来,望能与殿下商议休战议和之事。”

朱棣坐在上位,目光冷峻地审视着使者,良久,才缓缓开口:“朝廷如今兵败如山倒,方想起议和,不觉得太晚了吗?”

使者额头满是汗珠,结结巴巴地说道:“殿下,陛下深知此前多有过错,然天下苍生无辜,若战火继续蔓延,受苦的终究是百姓。陛下愿割地赔款,许殿下诸多特权,只求殿下罢兵息战,保天下太平。”

朱棣冷笑一声:“割地赔款?特权?本王所求岂是这等蝇头小利。朝廷多年来的腐败统治,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如今仅凭这几句空话,就想让本王收手?”

使者惶恐地抬起头:“殿下,那您…… 您究竟想要如何?只要能保朝廷安宁,陛下定会慎重考虑。”

朱棣站起身,缓缓踱步,沉声道:“本王要的是一个清明的天下,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朝廷需彻底革新,严惩贪官污吏,废除苛政,还政于民。且本王要在朝廷中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监督朝政的推行,确保这些变革能真正实施。”

使者听后,脸色煞白:“殿下,这…… 这等要求,陛下恐难应允,这已触动朝廷根本。”

朱棣眼神坚定:“若朝廷不能答应,那便只有兵戎相见,本王定要将这腐朽的朝廷连根拔起。”

使者无奈,只得匆匆返回应天城,将朱棣的条件禀报皇帝。皇帝闻之,勃然大怒:“朱棣欺人太甚!朕乃天子,岂容他如此要挟!”

主战派大臣们也纷纷附和:“陛下,绝不能答应朱棣的无理要求,臣等愿拼死守城,与燕宁联军决一死战。”

然而,主和派大臣们却苦苦劝谏:“陛下,如今之势,我军已无力再战。若不答应,城破之日,便是玉石俱焚之时。为了陛下安危,为了朝廷的一线生机,还请陛下三思啊。”

皇帝陷入了极度的纠结与痛苦之中,他深知若答应朱棣的条件,自己的皇权将被极大地削弱,可若不答应,眼前的困境又无法化解。在朝堂的一片争吵声中,他心烦意乱地摆了摆手:“退朝!容朕再好好思量思量。”

而朱棣在营寨中,一边等待朝廷的答复,一边继续加强对士兵的训练与鼓舞。他深知,无论朝廷作何抉择,自己都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他召集众将领,目光坚定地说道:“兄弟们,不管朝廷是否愿意议和,我们都不能放松警惕。若能和平变革,自是天下之福;若朝廷冥顽不灵,那我们便用手中的刀剑,劈开这黑暗,迎来属于我们的太平盛世。”

将领们齐声高呼:“追随燕王,至死不渝!” 那声音在营寨中回荡,彰显着燕宁联军的决心与士气。朝廷在经过几日痛苦的挣扎与激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