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百废待兴(2)(2 / 7)
百姓,他们有的在着急地盼着老郎中的诊断结果,有的则在轻声安慰着身边生病的亲人。患者们不是脸色惨白,就是咳嗽个不停,病痛在他们身上可真是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呢。
朱棣见状,令侍卫在外等候,自己稳步步入医馆。他的目光扫视着医馆内的一切,眼神中透着关切。
老郎中抬头见是燕王,赶忙起身行礼,身体微微颤抖,带着一丝惶恐与敬畏说道:“殿下,您怎么来了?”
朱棣轻轻摆摆手,那动作沉稳而大气,问道:“老郎中,本王看这医馆里人不少,百姓们的病症都严重吗?” 他的声音平和,却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老郎中叹口气,那叹息声中饱含着无奈与忧虑,道:“殿下,如今城中虽渐渐恢复生机,但疫病仍时有发生,且药材短缺,有些病症只能勉强控制,难以根治。”
朱棣皱起眉头,双眉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沟壑,问道:“药材短缺?是供应不足,还是另有缘由?” 他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似乎想要立刻找出问题的根源。
老郎中回答:“回殿下,一方面是因为战乱导致一些药田荒废,药材产出减少;另一方面,药材运输也时有不畅,许多珍贵药材难以运达应天城。”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更清晰地解释情况。
朱棣沉思片刻,那片刻的安静中,他的脑海中迅速思考着应对之策,随后说道:“本王会下令督促各地恢复药田种植,同时加强药材运输的管理和护卫。老郎中,你且说说,当下最急需哪些药材?” 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让人感受到他解决问题的决心。
老郎中思索后道:“像金银花、连翘等清热祛毒之药,以及人参、黄芪等滋补元气的药材,都是极为紧缺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向药柜,打开柜门,指着里面为数不多的药材给朱棣看。
朱棣点头记下,又问道:“那医馆的郎中数量可还足够?有无培养新人的计划?” 他的目光落在老郎中身上,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老郎中苦笑道:“殿下,医馆的郎中本就有限,战乱中又有几位不幸离世。至于培养新人,虽有此想法,但缺乏合适的师资与教材。”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
朱棣道:“本王会安排一些有经验的御医编写医学教材,并且选派一些年轻聪慧的学子来此学习,以充实医馆的力量,传承医术。”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与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医馆人才济济的景象。
老郎中感激涕零,眼眶中闪烁着泪花,“扑通” 一声跪下,说道:“殿下如此重视医学,实乃百姓之福。”
离开医馆后,朱棣回到宫中,立刻着手处理药材相关事宜。他端坐在宏伟的宫殿之中,宫殿的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金碧辉煌的装饰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他召集了农业大臣和运输官员,表情严肃,眼神冷峻。
农业大臣身材略显臃肿,脸上带着一丝紧张,运输官员则身姿挺拔,但眼神中也透着一丝不安。
朱棣严肃地吩咐道:“朕已得知药材短缺之困境,农业大臣,你即刻组织人力恢复药田,可给予药农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多种植。运输官员,你要确保药材运输的畅通无阻,增派护卫,若有延误或差错,定当严惩。” 他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如同洪钟大吕,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两位官员领命而去,他们的脚步匆匆,仿佛已经感受到了任务的紧迫性。
随后,朱棣又召见了御医们。御医们身着官服,整齐地站在殿下,个个神情专注。
朱棣对他们说道:“朕欲让你们编写医学教材,以供培养新的郎中。教材内容需涵盖常见病症的诊治、药理知识、医术技巧等,务必详尽实用。” 他的眼神扫视着御医们,目光中带着期许与命令。
御医们纷纷表示遵命,他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在宫殿中回荡。
数日后,朱棣再次出宫,前往城中的一处纺织工坊。工坊内,织机声嗡嗡作响,仿佛是一曲忙碌的乐章。织女们身着朴素的衣裳,头发整齐地挽起,她们忙碌地穿梭引线,手中的梭子飞快地舞动着,眼神专注而认真。工坊的坊主是一位中年男子,面容精明,他看到燕王到来,急忙迎上前参拜,身体前倾,态度极为恭敬。
朱棣问道:“坊主,如今工坊的生产可还顺利?丝绸的产量与质量如何?” 他的目光在工坊内四处打量着,观察着每一个细节。
坊主恭敬地回答:“殿下,生产大体顺利,只是蚕茧的供应有些不足,影响了丝绸的产量。且一些织机年久失修,也影响了丝绸的质量。”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眼神中带着一丝焦虑。
朱棣步入工坊,其步履稳健有力,审视着织机与丝绸成品。他缓缓摩挲着织机,体悟着它的古朴与磨损,继而拾起一匹丝绸,凝神端详着丝绸的质地与纹理,沉声道:“本王将遣人解决蚕茧供应之难题,你需速统计所需修缮及更换之织机数量,朕会拨款购置新织机。”其语气中蕴含着关切与支持。
坊主感恩戴德道:“殿下隆恩,工坊上下必当不遗余力,提升丝绸产量与质量。”他的面庞浮现出宽慰的笑容,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