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百废待兴(3)(1 / 7)
朱棣在民生住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后,转而将目光聚焦于 “行” 这一关乎国家运转与百姓生活便利性的关键领域,决心大力开展建设与改革,以期构建一个畅达无阻、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朱棣于早朝之上,神情庄重地对众大臣说道:“朕思之,欲使大明昌盛繁荣,交通之利不可不兴。如今道路状况参差不齐,或泥泞难行,或狭窄拥塞,水运亦有河道淤塞、码头破旧之弊,实不利于物资流通、信息传递与人员往来。朕决意对我大明之行路交通进行全面改革与建设,诸位爱卿当悉心谋划,共促此大业之成。”
工部尚书率先出列,手持奏疏,恭敬地奏道:“殿下,臣等已对全国道路水路状况进行了详细勘查。陆路方面,京城至各州府的官道虽有基础,但多有破损,且支路匮乏,偏远地区更是山路崎岖,百姓出行极为不便。水路之上,诸多河道因年久失修,泥沙淤积,行船受阻,大型漕运亦常受影响。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修缮官道,拓宽并平整路面,以青石铺就,增强道路的耐久性与承载性。同时,依地形地势规划支路,连接乡村与城镇,使货物流通无阻。对于水路,疏浚主要河道,清理泥沙,加固堤岸,重修或扩建码头,增置泊船设施,以利舟楫往来。”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问道:“修缮官道与疏浚河道,所需人力、物力与时间几何?”
工部尚书沉思片刻,缓缓答道:“殿下,修缮官道需征调各地民夫约三十万,耗时两年左右,预计耗费白银二百万两。疏浚河道则需调用专业疏浚工匠与大量劳工,约十万余人,耗时一年半,费用约一百五十万两。此仅为初步估算,若遇特殊情况,或需追加投入。”
朱棣眉头微皱,旋即决然道:“虽耗费巨大,但此乃利国利民之百年大计,不可因小失大。户部全力筹措资金,工部精心组织施工,务必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
一位地方官员出列奏道:“殿下,修路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土地征用与民房拆迁之事,此中矛盾若处理不当,恐生民怨。臣建议朝廷制定合理的补偿政策,对被征用土地的百姓给予足够的土地置换或银钱补偿,对拆迁民房者妥善安置,确保其有新的居所。”
朱棣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此事关乎民心向背,务必妥善处理。户部会同地方官府,制定详细的补偿安置方案,张榜公示,接受百姓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随着道路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各地呈现出一片热闹而忙碌的景象。在官道修缮的工地上,劳工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搬运石块、铺设路面。监工们手持皮鞭,来回巡视,严格监督工程质量,不时大声呼喊:“都加把劲,这可是为咱大明修的路,不能有半点马虎!”
一位老石匠一边精心雕琢着石块,一边对身旁的年轻学徒说道:“徒儿啊,咱这手艺可都用在正地方了。这路修好了,以后不管是商人运货,还是百姓出行,都方便多了。咱可得把这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让殿下满意。”
年轻学徒用力地点点头:“师傅,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好好干。”
在水路疏浚的现场,一艘艘装满泥沙的船只往来穿梭。工人们站在船头,奋力将河底的淤泥铲起,倒入船中。河边,有百姓好奇地围观,议论纷纷。
“这河道一疏浚,以后咱这的庄稼灌溉就不愁水了,说不定粮食产量还能提高呢。”
“是啊,而且听说大船能直接开到咱这儿的码头了,到时候运来的货物肯定更多,咱的日子也会更好过。”
数月之后,部分官道修缮完成,焕然一新。路面宽阔平坦,可供数辆马车并行。路边还种植了树木,既美化环境,又能在夏日为行人提供阴凉。朱棣亲自率大臣们视察新修官道。
朱棣骑着马,缓缓前行,满意地看着眼前的道路,对身旁的工部尚书说道:“此路修得甚好,朕心甚慰。然这只是开端,后续工程仍需加紧推进。”
工部尚书连忙应道:“殿下放心,臣等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殿下的期望。”
此时,鸿胪寺卿出列奏道:“殿下,如今道路渐畅,臣以为可进一步完善驿站制度。在官道沿途增设驿站,配备充足的马匹、车辆与驿卒,为往来官员、信使及商旅提供便利的食宿与换乘服务。同时,制定严格的驿站管理制度,确保驿站运营高效有序。”
朱棣思索片刻后道:“此议甚合朕意。鸿胪寺会同兵部,共同商议驿站增设与管理之事,务必使驿站成为我大明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枢纽。”
在水路方面,随着河道疏浚与码头建设的完成,航运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的商船、漕船往来频繁,码头一片繁忙景象。一艘艘装满货物的大船停靠在码头,搬运工人忙碌地装卸货物,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一船丝绸可是要运往海外的,听说在那边可受欢迎了。”
“是啊,多亏了这河道修得好,咱这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朱棣看到水路运输的繁荣景象,心中大喜,又对大臣们说道:“朕欲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港口,购置先进的航海船只,培养专业的航海人才,发展远洋贸易。我大明海疆辽阔,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