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章 朕发财了(4 / 5)

加入书签

的家人,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后的欣喜;有朝廷的官员,神色凝重而又带着一丝好奇;还有附近的百姓,纯粹是被这盛大的归航场景所吸引。

李海率先走下船头,他的脚步虽略显疲惫却依旧坚定有力。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很快便看到了前来迎接的朝廷要员。李海上前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洪亮:“末将李海,幸不辱使命,已从倭国归来,特来复命!” 朝廷要员赶忙上前扶起他,说道:“将军一路辛苦,陛下已在宫中等候多时,速速进宫禀报详情。”

李海不敢有丝毫耽搁,整理了一下衣衫,便带着几个主要的手下朝着皇宫赶去。一路上,京城的繁华热闹与倭国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人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来来往往,或悠闲漫步,或行色匆匆。而李海他们却无心欣赏这一切,心中只想着如何向陛下详尽地汇报此次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

来到皇宫大殿,朱棣高坐龙椅之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李海等人进入大殿后,立刻行三跪九叩之礼。“陛下,臣等已深入倭国,探查得诸多情报。” 李海恭敬地说道。随后,他便开始一五一十地讲述起来。从倭国的地形地貌,说到沿海的港口布局;从各地大名的纷争不断,讲到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从那丰富的银矿资源,谈及倭国武士与浪人的嚣张跋扈。尤其是在描述银矿时,李海着重强调了其规模之大以及可能对倭国国力产生的巨大影响:“陛下,倭国银矿星罗棋布,其中几处山脉的银矿脉绵延数十里,矿石储量惊人,若倭国加以充分利用,其财力必将大增,恐日后对我大明海防威胁更甚。”

朱棣听得神色凝重,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待李海汇报完毕,朱棣沉思片刻后说道:“朕已知晓,此次你等立下大功。这倭国虽小,却野心勃勃,朕断不能容其肆意妄为。传朕旨意,着兵部与户部共同商议,制定应对倭国之策,或加强海防军备,或从经济贸易上加以制衡,务必要保我大明海疆安宁。”

李海再次叩首谢恩:“陛下圣明,臣愿继续为陛下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棣看着李海,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你且先回去好好休整,后续之事,朕自有安排。”

在李海走后皇宫中朱棣拿着李海绘制的海图和倭国的矿物分布图仔细的端详起来越看嘴角越往上翘,“这几年的差点掏空朕的国库再这么下去国库要没钱了,这下好了,朕发财了,哈哈。这倭国必须是朕的谁也抢不走。”朱棣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倭国纳入大明版图。

次日,晨曦微露,天边的云霞尚未完全散去,金銮殿那巍峨的身影便已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透着无尽的威严与庄重。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时,朝中的大臣们已身着朝服,沿着长长的御道,步履匆匆地向着朝堂赶来。

金銮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如实质般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两列高大的蟠龙金柱撑起了宏伟的殿顶,其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似在云中翻腾嬉戏,仿佛也在聆听着这即将开启的重要朝议。众大臣们按照品级高低,整齐有序地位列两旁,他们的朝服颜色各异,绣纹精美,彰显着各自的身份与地位。然而,此刻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凝重与疑惑,皆敏锐地感受到今日这朝堂之上,似乎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仿佛一场足以撼动大明根基的风暴即将在此酝酿而生。

朱棣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身姿挺拔,龙袍加身,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张牙舞爪,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他的面容威严而又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目光炯炯有神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待众人皆已到齐,朱棣缓缓抬手,将手中那绘着精细海图与倭国矿物分布图的卷轴猛地一展,那动作仿若展开的是一幅大明未来的宏伟蓝图。他高昂着头,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整个金銮殿:“众爱卿,朕今日有一大事与尔等商议。朕已得详尽情报,那倭国虽不过弹丸之地,然其境内银矿密布,犹如繁星散落大地,其富之程度,可谓富可敌国。此乃天赐良机,朕决意将倭国纳入大明版图,众爱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仿若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朝堂之下顿时炸开了锅,群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武将们大多热血沸腾,摩拳擦掌,那一颗颗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心早已按捺不住。靖难名将丘福,身姿魁梧,满脸英气,他率先一步跨出队列,单膝跪地,抱拳行礼,而后高声奏道:“陛下圣明!那倭国屡屡犯我大明沿海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我沿海百姓流离失所,惨状令人发指。此仇不报,我等大明将士于心何忍?又怎能消弭心头之恨?如今既已探知其虚实,我等愿率天兵,扬帆起航,跨海远征。凭借我大明的威武之师,必能如秋风扫落叶般,马到成功,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之外!” 其言辞慷慨激昂,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倭国的愤恨与对胜利的渴望,眼神中更是燃烧着炽热的战意,仿若两团熊熊烈火。在他身后,一众武将们深受感染,纷纷抱拳附和,那齐声高呼之声,犹如雷鸣乍响,震得整个朝堂都微微颤抖。

然而,与武将们的热血冲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臣们却个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