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朕发财了(5 / 5)
面色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内阁首辅解缙,面容清瘦,眼神深邃,他轻咳一声,以引起众人的注意,而后稳步上前,恭敬地向朱棣行礼后,奏道:“陛下,此事绝非那般简单,尚需从长计议。倭国虽有银矿诱人,然其地远隔重洋,其间汪洋浩渺,气候变幻莫测。我军若要跨海作战,粮草辎重的运输将面临重重艰难险阻,那漫长的补给线犹如一条脆弱的生命线,极易被截断。且倭国境内诸侯纷争不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地势更是山峦起伏、河川纵横,仿若天然的迷宫。我军一旦深入其中,恐陷入苦战,深陷泥沼而难以自拔,徒然耗费我大明的国力。再者,我大明国内民生初定,百姓方得喘息之机。若此时大兴战事,赋税徭役必将加重,百姓们本就薄弱的肩头恐不堪重负,如此一来,极易引发民变啊。” 解缙说得条理清晰,每一个顾虑都切中要害,他忧心忡忡地望着朱棣,眼神中满是期望,期望这位英明的君主能够慎重考虑,莫要因一时之利而陷入险地。
朱棣听闻解缙之言,微微皱眉,脸上闪过一丝略感不悦之色:“解爱卿之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朕之决心已下。难道就因些许困难,便任由倭国坐大,继续对我大明海疆构成威胁?朕乃天子,守土有责,岂可为畏难而退缩之举?”
此时,户部尚书夏原吉,这位掌管着大明财政命脉的重臣缓缓出列。他的脸上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沉稳,眼神中透着对国家财政状况的深刻洞察。他向朱棣行礼后,缓缓说道:“陛下,征战倭国所需耗费之巨大,实乃不可小觑。当下国库因之前诸多事务,诸如营建新都、疏浚运河等,已略显空虚。然并非无计可施,若要出征,首当其冲需筹备充足的粮草物资,此乃战争之根本。且需精心谋划,确保后续数年国内经济不会因这场战争而遭受大的冲击。老臣以为,可先着水师封锁倭国沿海,断其贸易往来之路。如此一来,倭国失去了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其国内物资匮乏,经济必然陷入困境,各方势力定会因利益纷争而自乱阵脚。我军便可趁机寻机而动,或可减少伤亡与损耗,此乃以巧破力之法。” 夏原吉一脸严肃,他深知战争背后那一本本沉甸甸的经济账,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天平上称量,关乎着大明的根基与未来走向。
礼部尚书李至刚则另辟蹊径,上前一步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可先遣使者赴倭国,以我天朝之威,郑重晓谕其君臣,令其主动归降。我大明乃天朝上国,恩泽四方,若倭国能识时务,顺应天命,主动纳入我大明版图,自是皆大欢喜。若其不从,我大明再行征伐,如此则师出有名,亦不失为一策。且如此行事,可避免我大明背负无故兴兵之名,于国际舆论之上占据有利之地,可保我大明之声誉无损。”
朝堂之上,众大臣各抒己见,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却如同一架精密的天平,在不断地权衡着利弊得失。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重大决策,犹如在悬崖边缘行走,一步走错,便可能万劫不复。既要考虑军事上的可行性,又要兼顾国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民生安乐。许久之后,朱棣缓缓开口,其声音沉稳而坚定:“众爱卿所言皆有可取之处。朕意先由户部筹备物资,务必做到周全详尽,不可有丝毫差池。水师即刻加强操练,提升战力,并相机封锁倭国沿海,切断其对外联系。同时,礼部着手准备出使倭国之事,选派能言善辩、深明大义之士,探其虚实与态度。若倭国执迷不悟,妄图抗拒天兵,朕必将亲率大军,踏平其国,收归版图!朕之决心,天地可鉴,绝不更改!”
朱棣的话语掷地有声,仿若洪钟大吕,在金銮殿内久久回荡,彰显出其雄图大略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众大臣见状,皆跪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那整齐划一的呼喊声,在宫殿内回荡,仿佛是大明王朝迈向未知征程的号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