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3)
第35章第35章
【战略家光文帝,他的眼光相当超前,比同时代人领先太多,他的一系列改革都很有预见性,而且,他的很多战略举措也被后世朝代所继承,比如他修建的大运河、长城、水利工程等等,修的工程太多,延伸出一个基建狂魔的称号。)永兴帝撇了撇嘴,说好听点是继承,说难听点就是捡漏啃老本。殷璋笑笑,至少他们继承了,照抄答案了,没有像二哥那样有正确答案放着不抄,非要秀他的惊世智慧。
在场的皇子们眼神里充满了古怪:“我这是第几次听到天幕说,后世有朝代继承九弟的政策制度了?”
“他们就没有一点创新吗?”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们这也太不争气了。”“那你不妨猜猜他们为什么不争气,你不会真以为他们不想有所革新,有所作为,超越九弟。是他们不想吗?不是的,是因为不能。不是他们不争气,是他们跳不出九弟的框架,就跟池塘里的鱼儿,游的再快也跳不出池塘。”“一句话,他们没有九弟的能耐,九弟这个千古一帝,名至实归。”对于皇子们的话,周围的大臣颇为赞同。
见状,殷璋生出坏心眼,他低声喃喃,喃喃的让众人都听到了:“原来我这么强吗?只是高处不胜寒,我一个人站在顶点未免有些寂寞,怎么就没有人赶上我呢。”
说完,他重重叹了一口气,以示他的恨铁不成钢。众人顿住:“…"行吧,这把让你装到了。殷璋眼角余光瞥到永兴帝和下面一干人五颜六色的表情,面上云淡风轻,其实心里笑的不行。
正当他们想吐槽又不能,憋的难受时,天幕的声音响起,众人顿时露出一副得救了的模样。
【光文帝时期的政治中心是长安,经济中心心是南方的江扬。为了沟通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光文帝采用的是费效比最好的水运,也就是大运河,到了现在,水运仍然很重要。
光文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一是连通长安和江扬两地,沟通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是方便南方的粮食输送到长安。自此,大晋开始实行两京制。】【有人会问,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两京制,而不是大晋之前的一京制,即以长安为核心的单一首都制上去?
原因无他,光文帝时期的国家版图太大了,大到必须实行两京制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全国。】
郭敖轻声说“这原因够简单粗暴。”
公孙达“但直达核心不是吗?”
【后世朝代基本上都是两京制,即便是政治中心从长安转移了,转到洛阳、京城这些地方,朝廷也要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而且还都是在光文帝修建的大运河基础上修建的。可以说对于后世朝代来说,大运河基本就是国之命脉。永兴帝说:“朕不用想也知道,那些皇帝肯定是对百姓大肆宣扬他们修大运河的功绩,把他们自己夸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只字不会提大运河是在老九的基础上修建的。”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换他,他就会这么做。殷璋多聪明,光文帝没有说出来的那句潜台词,他瞬间领悟,他真心实意说道:“父皇,还得是您啊。”
永兴帝斜了他一眼“夸朕呢?”
殷璋面色比他这个当爹的还要坦然,嗯哼一声,说道“不然呢。"他才不会管他是不是在说反话,他年纪小,只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他的话。永兴帝没好气地说:“你是年纪小,但人小鬼大,整个人精的很。“他屈指弹了弹殷璋的额头,没用多大的力气,只是殷璋皮肤白,额头被他弹过的那块地方迅速泛红。
殷璋还没有反应,底下的公孙达拧着眉头不赞同地看着永兴帝:“陛下!有话您可以好好说,动手动脚的,成何体统。”八皇子紧随其后:“父皇,您皮糙肉厚,九弟跟您不一样。”永兴帝无语,他们两个倒反天罡了属于是。【那么光文帝修建大运河,死人了吗?有,就算是现代,修建一个大工程仍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事故,能理解。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像大颂司马广在《资治大鉴》写的那样,月征二十万,服役的人里面,十个人死掉四五个,致列率近半。
扯淡呢这不是,每个月征二十万,一年下来就是240万人,十年2400万人。怎么,全国上下的百姓,不做别的事了,全都排着队要去修大运河?另外,这么多人,粮食哪里来?他们总不能不吃不喝,一心干活,又不是天兵天将。你疯了还是光文帝疯了?】
话落,大臣们开口议论起来,人声鼎沸:“这是在跟我们玩文字游戏。”“可不是嘛,我就说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月征二十万,真要是月月征,按照这个算法,那不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挤在一个地方,这是修大运河还是要造反?这么多人,谁看了不心慌。”“是啊,谁会傻不愣登的做这种事。”
【至于修大运河的人死伤过半,那就更不可能了。真要死那么多百姓,大晋的太史令会不记载?你们不要把后世的史官和大晋的史官做对比,他们不是一个物种。
大晋太史令“有什么记什么“你打死我,我也一字不改”的铁头娃属性在历史上鼎鼎有名,世界毁灭了他们都还在记录历史。不止是大晋的官方史书上没有记载,民间野史也没有这个说法。
↑返回顶部↑